研究老呔是很有意思的事。老呔这个词在中国是独有的。因之,所形成的文化现象也是独有的。 老呔这个名称的出现,没有一个准确的年月日,只能给予一个大约的时期。什么人先叫的第一声,是在什么语境中叫的实难考证出来。 据我掌握的资料和当年采访的记录,老呔的称谓,大致产生于清朝中叶。已故地方史家唐向荣先生有一篇文章,把老呔称谓,推至辽金时期,实不能苟同。 我以为老呔的称谓,始于清中叶昌滦乐人因商事流入关东,渐次形成气候之后。简言之,老呔的称谓是商事活动的产物。 老呔称谓的界定地区很清楚,就是唐秦地区的昌滦乐三县。当今的唐山市只是滦州的一个区,所以唐山市本土,自然也在“老呔”称谓范围之内,而秦皇岛市本土就不是老呔了。自然长城之外的迁(安)、青(龙)、宽(城)等县不是呔称的范围。 近 现代的文化学者,一谈到河北(冀)文化,就是燕赵文化,就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以荆轲刺秦王来提取燕赵文化的精髓,就是慷慨悲歌的模 式,似乎形成惯性。我以为这是不准确的。当今区划属于河北省的张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岛也被括囊于燕赵文化其间显然是不对的。且不说张、承、秦,仅就唐 山而言,它就不是燕赵文化的范围。 唐山市所属的乐亭、滦县(含唐海、滦南)及秦皇岛市的昌黎(含卢龙、抚宁)的文化现象则又是一种表现,突出表现于昌滦乐三县。 昌滦乐北界长城,南临溟海,中为滦河冲积平原,形成了自然状态的三角洲,这里的文化,称为滦河三角洲文化。我以为这里的文化现象应是以阳刚为底色,以阴柔为主调的复杂板块。 早期的农耕文化被渐兴的游牧文化所冲击,达到了融合,形成了阳刚底色。这是其一。其二,南宋衰亡之后,金兵南侵掳南民北上,造成战争移民,尤其是明朝初年的 官方大移民,把江南文化带到昌滦乐地区,江南的软语与当地原有的文化形态,经过长时期的碰撞磨合,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化个性,便是以阴柔为主调了,这就是我 们当今看到的文化现象了。 仅从民风民俗,语音语调及民间艺术来看,就可见端倪。皮影的唱腔以阴柔为律,皮影的雕刻讲究细俏而柔美,地秧歌以调情见长,俗谓之“逗”,而口外的秧歌则是 极显阳刚,讲究大开大合。民风民俗的表现则更为明显,语音语调婉丽而润泽,独具风韵。我称之为呔风、呔俗、呔语。当然,如今人文交流活跃,呔风、呔俗、呔 语处于外浸与内敛的波动状态,其特色渐渐淡化着。 老呔的前庭 既然老呔的成因始于商事,那么老呔的前庭便是商事活动了。 昌滦乐闯关东,经营商事,我以为有一个大背景和内外两个原因。 一个大背景是古老的农耕文明渐渐出现了弊端,那就是物质生活的拮据,人们追逐富裕,不安于温饱小康,而步入商行。自古以来,国之四民排列顺序是士、农、工、商。士在第一,商在最末,农是民之根本。 自明清季始,由于西方列强的闯入,伴随着强盗登堂入室,也给中国人启迪了商业思考,中国渐次出现了徽商、潮商、晋商等强劲的商派。胡雪岩是徽商代表,他是红顶商人,与朝廷重臣相联紧密。但是,徽商的清醒在于弘扬了中国第一大商家范蠡(人称商圣)的商业精神。 徽州人有句顺口溜这样说,前世不修,生于徽州,七八岁上,门外一丢。讲的是经商之苦,成长之难。这正是商圣所传承的商业精神。 潮商下南洋,种树割胶,赤日炎炎,不乏其苦。几代人赓续连绵形成规模。晋商的特点很直接:宁做商人不做官。以挣钱为至尊,谁能挣大钱,谁有最大的光彩。晋商的规模很大,聚钱如山。人称白银谷,连清朝皇帝乾隆也慨叹不已。 呔商的形成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出现的。 呔商之旅是昌滦乐,其主流是乐亭。它的形成与壮大,有内外两个原因。 外部原因:关外东三省地旷人稀,是历史形成的。清代中晚期,朝廷根据时势,曾有几次限垦和放垦的政策。这一广袤的空间地带,造成了人员流动的极大可能性。而 乐亭离这个空间地带很近。以山海关为界,过关就是辽南辽西,渐次长春沈阳腹地,向北再推进,便是哈尔滨等地了。当年哈尔滨只是一个几户渔家的晒网场,仅50年就形成了东陲重要商埠。(当然也不光是呔商,还有许多外国人)。 内部原因:乐亭县海隅小县全是平原,中有滦河流过。南部属于瘠贫土质,又常有海潮与滦河改道的祸害,人民生活苦于挣扎境况。求生是人的第一本能,穷苦思变, 穷苦思奔,终有几个胆大有识之人,开创先河。有一个顺口溜流传多年:慢动手,且消停,早知挨打,不上关东,只因滦河发水,要到关外谋生——把乐亭人闯关东 的原因说得很明白。 死守家乡,是穷,是死,走出去有可能求得活和富。人们才壮着胆子走出了山海关。200年内东三省成了呔商的天下,谓之开发东三省10万老呔魂。乐亭第一代闯关东成气候者,一是木匠张希孔,二是铁匠刘新亭。 张希孔哥三个,希孔幼习木工,闯荡关东,一步到了桦甸县,靠心灵手巧打开一方天地。刘新亭哥俩个,兄弟是屠户,以杀猪为业。但一生平碌无奇,而新亭却抓住了关外放垦之机,以铁业为宗,制锄镐等垦荒用具,长途贩运,来回带烟叶蓝靛等关东特产,往返取利,发迹起来。 1980年,我写了半纪实的小说《反正小传》(载于河北文艺第一期首篇),写的是乐亭四大家族(崔、刘、张、史)发家的正反传说。 张家反传是元神爷送宝,刘家反传是五更搂财神。 俗话说,人无外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应该承认张家与刘家的先祖都是艰苦创业,孜孜不息的典范。在致富的道路上,找到了商机,遇上了巧事,得了意外之财,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人们信奉神灵,神灵能赐财,说明祖上有阴德,被上天怜悯,这是无人可比的。所以生出了张家神龛供奉元神爷,刘家不打五更,怕惊动财神等等反传。 呔商大发展是第二代创业者,这时期出现了许多大商家,纵横驰骋于关东商海。代表人物武百祥、孙秀三、赵汉臣、王执中、刘麟阁等人。 刘家早已名震关东京津,号称“京东第一家”,是当时北方四大财霸之一。创业时被人贬为“烟刘”,“线儿刘”发迹时被人奉为“阔刘”。 正当第二代呔商辉煌时,刘家却因各堂私弊分产不均而衰落,幸有一个女强人,力挽狂澜,使刘家中兴,这个女强人,在刘家记载中只留下了“张氏”二字。只知张氏 乃昌黎人,嫁给了刘家。一个约定俗成的原因,名字也未留下,实属可悲。堂堂刘宅,怎么中兴于一个妇人之手?刘家的刚阳哪里去了?这是传统的尊卑观所造成。 武百祥微薄起家,挑八股绳叫卖针头线脑,积蓄了第一桶金,赫挺于哈尔滨,靠的是人格魅力和开放的智慧,把同记大罗新打造成“言无二价,童叟无欺”的典型,名震欧美。 孙秀三是商业奇才,他以刘家益发合为平台,施展本领,把京东刘家推向了极至。启用孙秀三就是张氏的慧眼和果断。益发合成就了孙秀三,孙秀三回报了益发合。但日伪时期的压力及张氏逝世后,刘家的再度萎靡,孙秀三殁于黎明前的黑暗。可谓成亦刘家,败亦刘家。 赵 汉臣号称关东粮王,他的优势是选准了四平。四平号称关东粮仓,赵汉臣从收青苗开始。逐步壮大,成了左右东北、华北的大粮商。赵汉臣是个胆大细心的帅才,是 呔商一代精英。但身后之名褒贬不一。我以为作为一个买卖人,在那个特殊时期,任何手段都是可以理解的。何况历史迷雾尚不能轻轻吹去,岂能以偏概全? 呔商的前庭,是壮阔的商海。有波光潋滟,有电闪雷鸣。是呔商之旅驰骋的舞台,他们曾演绎出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有成功有失败,供当今或后世思考与鉴照。就连大学问家史梦兰也曾小试身手于商事,他的儿子史履晋与京城文化名流冯公度就曾合资办了中国第一个电灯泡厂。 老呔的后园 鲜明的地域文化,造就了独具个性的呔商,呔商的形成,反转来亦丰盛着地域文化。 老呔的后园是文化,是奇葩似锦的大花园。花园里芳草溅眼,粉黛争暄,有雅俗之分,有文野之别,相得益彰,盎然成趣。 诗词歌赋,笔墨丹青,乃至文史泛舟,方志编纂,皆可属雅类。 京东这一片的文化是明清文化。老呔雅文化的代表人物应属史梦兰。史梦兰被慈禧誉为直隶一人,民间称京东才子。他弃官侍母教子,著书立说,自成一家。是晚清的大儒。纵析他的遗作,其内核是中和之美,为文为人皆体现着中和思想,他是呔文化的典范。1998年史梦兰逝世百年祭,我出版了《全史宫辞》以示社会。 除史梦兰,尚有十几名诗家,以常守方、张九鼎为清代佼佼者。 散文杂志类,我所搜集到的,有两个值得提及。一个是赵祖铭(字式如),曾任湖北总督连甲之幕僚,后曾主持“莲池书院”(保定)。在他的诸多著述中,《清代文献迈古录》是很有价值的文献。我于2003年亦将此书校注出版,成了当年的畅销书。 第二个提及的,就是赵放舟。只有一册小集留世,名曰《淡明庐挽联叙解》(附喜寿联)。此册印行于民国三十年,即1941年。如果文坛宿老尚在还可有记忆者。由葛毓芝(养田)题写书名,由冀省内知名文化人题词、写序。 此册的价值在于真实,通过挽联,喜寿联,反映了当时乐亭(含滦州、昌黎)社会状况,较之其他文章要真实的多。 随选几则,共赏之。 一、挽刘公麟阁 十年心血万贯金钱学校方成人已去, 多士衔哀同声颂德精神不死殁犹生。 (公为邑富商,独资创设育英学校,牺牲巨款不知惜,亦奇人也。殁后各界追悼,一时称盛) 二、挽王雨亭先生 两度受薪传最钦古道照人专以儒行规弟子, 八旬悲木坏更叹都门做客未能病革侍先生 (公清贡生久充刘氏高小校长,平生力肩古道,布衣蔬食,始终如一。殁后学界开会追悼,挽者为先生高足,寄寓北都,未能与会) 三、贺严柏年君与郭女士结婚 赵松雪伉俪风流画眉别有丹青笔, 韩翠苹姻缘巧合题叶奇逢锦绣才。 (柏年以书画名时,女士亦扫眉才子夫妻风流,堪称佳偶) 四、挽刘公佐周 治军有道保民以方堪推将帅人中杰,壮志未舒此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公关外人,前官保安总队长,驻防滦州。于二十四年秋遇难以殁。乐亭各界开会追悼) 刘佐周是大汉奸,1935年秋,被高志远刺杀于滦县车站。当时百姓称快。可是乐亭滦县昌黎各县官方却沉痛追悼。赵放周亦写了此联,但注明是代人所拟。 援录此联,意在看出彼时政声与民心相悖的社会现实。 …… 老呔后花园中,俗文化灿若云锦,不但煌于其时,而且流承至今,便是民间艺术之花。 乐亭皮影成形于明代中期,清末民国间形成风起云涌之势。超级班社,著名艺人及影卷作家皆出于老呔。影卷是特殊的剧本。被人们广为传抄,出现了许多错误,“影卷抄三遍孟良变焦赞”。现在荧屏出现的错误更多,是不谙其义。 乐亭皮影别具一格,亦称“老呔影”,“驴皮影”和“滦州影”(因行政区划乐亭隶属滦州,故有此称),在中国诸影系中,占重要地位,与秦晋影系相比,各有千秋。 乐亭大鼓在北方诸曲种中属上品。艺人们都知道“明末清初留说书,乾隆六年立门户”流传至今。当年的子弟书段作者韩松窗、韩小窗留下了许多传唱不衰的佳品。成就了一代一代的大鼓演唱高手。 落子(评剧前身)的第一班社产生于乐亭崔家。任连会和成兆才都曾在这里从艺,慢慢将这种民间艺术推向全国。 乐亭的评剧团六十年代初走红京津唐,黑吉辽给人们留下美好印象,应该加以总结,弘扬评剧艺术,趁着一些知情者亲历者尚在,刻不容缓。 再就是民歌、吹歌、地秧歌。三歌的整理搜集亦应抓紧。整理和挖掘是件严肃的工作。1957年全国大搜集由国家政务院下文,县委书记都要带着搜集的任务,收获很大。可惜这些珍品毁于“文革”。1984年又搞了一次三套集成,是“文革”之后的再抢救。可是那时1957年的被搜集人早已做古,所以“集成”的水分很大,搜集是真实的记录,印上搜集者、演唱者和讲述者的名字。一部从上古到现在的民歌,就是一个地方的彩色历史。民歌有强烈的地方性、时代性和现实性,每一首民歌都深深打着时代的烙印。“考风温俗听民歌”是我之心得。 老呔的前庭与后园,是乐亭的总体亮点。前庭雄伟壮丽,后园鸟语花香,这就是无可比拟的乐亭之长! (作者张墨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滦河文化研究》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