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服务

招聘房产本地信息

优选简历在线看报

信息

家政保洁 月嫂保姆 搬家货运

培训招生 二手车    二手市场

社区

乐亭头条 海港头条 乐亭文艺 光与影    乡镇动态 网警说事 法治乐亭 乐亭教育

乐亭医讯 农业信息 情感天地 寻人寻物 老景说事 乐亭旅游 新人手册 商务合作

乡音乡韵:乐亭话的价值影响

2023-4-7 09:21:24 1266 0

[复制链接] 1
乐亭通大蓝猫 发表于 2023-4-7 09:21:24 |阅读模式

乐亭通大蓝猫 楼主

2023-4-7 09:21:24

1.png

方言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是某一地域的民众智慧创造和生活情趣的展现,是在当地民众生活中源远流长、扎根深厚的集体记忆,是地域传统文化、地域民俗的基本载体和直接表现。

乐亭话,虽然是官话方言的小语种,但却是乐亭域内之人对世界认知的几千年积淀物。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成为乐亭人承载信息交流的工具,更成为乐亭族群情感认同的精神纽带。

一、乐亭话是认知乐亭的钥匙与阶梯

语言是人自身对外部环境适应的结果,透过乐亭话可以了解乐亭的自然风土。乐亭话中很多的词汇能展现乐亭地域特色,仅从乐亭的地名称即可窥见乐亭的地域环境状况:月坨岛、菩提岛、金沙岛是乐亭沿海的三个岛屿名称,安家海、海田村、中海滨等是临海而居的村庄之名,大捞鱼庄、蛤蜊查因为渔业场地而得名,西滩、碱铺等因处于沿海碱滩而称之,这些都说明乐亭面朝大海的现实;汀流河、琵琶河、芦河、小清河、泗沟港、洼里、罗家湾、套里西地等是依河而安的村庄,反映出乐亭河流纵横的状况;柳林、大杨庄、杜林、枣园、东桑园、芍榆坨、湖林、茅坨、苇厂、甘草坨等村庄名称映衬出乐亭多样的植被;捞渔尖、盐场、葡萄庄子、梨园、菜园、小米庄子、杈子窑、马家窑、烧锅庄等几个庄名就印证了乐亭丰富的物产。由此可见,乐亭话即为乐亭地域环境的生动写照,就像歌曲《我家在乐亭》唱的那样“门前海浪涌,朝闻汽笛鸣;滦河古道村东过,落日渔歌声”。

语言是人类历史的载体,乐亭话也是了解乐亭历史的宝贵文献。首先,从乐亭镇名称的变化便可知乐亭县的由来。乐亭镇始称乐安亭,源自汉朝。两汉时期县以下基层单位有里、亭、乡之划分,汉朝后期,乐亭域内纳入全国行政区划,三国时期属曹魏海阳县的一亭,即乐安亭,晋改称乐安城。《晋书》载记,东晋咸康六年,石虎伐燕,“赵王虎具船万艘,通海运于乐安城”。北魏时期再称乐安亭。郦道元《水经注》载记,“濡水分为二,北水枝出谓之小濡水,东经乐安亭北,东南入海”。五代时称乐安镇。《乐亭县志》载:后唐同光元年,契丹克平州,契丹主以平州为卢龙节度使,乐安镇属之。”金朝设乐亭县见于《乐亭县历史编年》“天会元年十月,宋改南京为泰宁郡,以张觉为节度使。……是岁,金朝设置乐亭县,治所在乐安镇。”乐亭镇在解放之后, 1958年建城关公社,1965年建城关镇,1984年改为乐亭镇。其次,从乐亭话中可知乐亭人的由来构成。乐亭话中“埋汰”等词是契丹人遗存,“胡同”等词是蒙古词语,“哈喇” 等词源自满语,这些说明现今乐亭人除土著之外还有民族融合之含意;乐亭话中“前儿个”、“后儿个”等词与山西人共用,“拾掇”、“虚呼”等词与河南人通行,“年逝个”、“鞋壳儿勒”等词与山东人同使,乐亭姜各庄的人与江淮地区的人都有说[sì sà]的现象,乐亭人与东北人爱说“这圪垯”,这些都是移民的结果。再次,由乐亭话可探知一些乐亭的历史事件。乐亭村庄公官营的来历告知人们:明朝在乐亭实行过垦荒营田。公官营在乐亭县城东十华里的地方。明王朝建立之后,为加强统治,实行垦荒营田制度,派来了大量流放人群到公官营垦荒种地,他们虽是流放人员,却有严格的军队编制。当时管理这支队伍的首领姓公,也是朝廷命官。他知晓天文,颇懂耕作,率队有方,不几年垦荒几万亩,生产粮草颇丰。由此这个公姓首领远近闻名,于是人们都称这个营田垦荒的地方为公官营。乐亭话中将人力推拉的两轮小车叫“海河车”,这个称呼源自根治海河水患工程。1963年11月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从1966年秋季开始,历经多年,乐亭县先后组织出动几千人分期奔赴施工一线“出外勤”,投入治理海河的工程。施工中拉运土石的主要运具就是这种两轮小车,这种车子装卸方便,便于人力拉运,非常适合当时的施工要求。于是乐亭人将它赋予了专用名字“海河车”。一辆小车装载了一个历史事件。

不同的语言反映着特定族群对世界的认知成果,乐亭话包含着乐亭的人情风貌。在乐亭话中体现乐亭人情风貌的词语很多,仅就乐亭流传的民间谚语即可窥见。“只有冻死的苍蝇,没有累死的蜜蜂”“哪家的烟筒(囱)先冒烟儿,哪家的高粱先红尖儿”,这两句民谚说明乐亭人的吃苦耐劳;“自己背着九升九,莫说人家不够斗”“一日树敌,十年不安”,这两句反映出乐亭人的淳朴善良;“脚正不怕鞋歪”“纸里包不住火,雪里埋不住人”这两句体现乐亭人的磊落正直;“好狗护一庄,好人护一乡”“宁落一村,不落一人”这两句说明乐亭人的仗义豁达;“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吃不穷,花不穷,打算不到就受穷”这两句告知乐亭人的智慧与精明;“干了别人的活,巧了自己的手”“车到山前必有路,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这透露出乐亭人的能干和执着;“不下汪洋海,难得夜明珠”“山高挡不住南飞的雁,墙高遮不住北来的风”这蕴含着乐亭人的壮志与胆识;“秤杆不离秤砣,老汉不离老婆”“穷妈家,乱划拉”这两句呈现乐亭人家的亲情;“有一百年的庄下,没有一百年的亲戚”这句映衬乐亭人对邻里和睦的推崇。

二、乐亭话是地域认同的重要载体

语言是特定族群文化的重要部分,通常被当作构成一个民族的标志性元素之一。方言更具有浓浓的独特的家的“味道”,是很好的回答“你是哪”的秘钥。同样,乐亭话是乐亭人亲和、凝聚、归属的一个基因。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形象地道出了乡音给人的归属感。确实母语乡音从人孕育之初就在默默地塑造着我们的表达能力,影响着我们一生的思维交流方式。母语乡音能使我们常常想起自己的童年和童年的味道。听到母语能使每一个从小在乡音环境里生活的人,唤起对那种思绪中非常美好画面的勾连。

乐亭人儿时常常听的、说的一句话是“吃妈妈”。母亲给孩子喂奶叫给孩子“吃妈妈”,孩子饿了扎进母亲怀里还喊“吃妈妈”。奶水是母亲身体里流淌着的血液,吃奶不就是吮食母亲吗听到乡音“吃妈妈”三个字,浮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母亲甘愿让孩子一口口吮吸乳汁最伟大最无私的奉献;也让人听出孩子对母亲的深深的依存与眷恋。一句“吃妈妈”呈现给人们的是最崇高的无尽的亲情。

“[zhóur](轴儿音)”的大炕既是母亲做针线活的场地,也是儿时成长的摇篮;“[náor](脑儿音)”的炕上摆放着“火盔子”,是爷爷奶奶一边吧嘚旱烟一边讲古言儿的地方。说起“灶火坑”,让人想起“掏火杖”“榔头耙”,想起上边贴饼子下边熬白菜的“一锅掀”,想起熬粥揭锅时争着抢着吃的一圈又甜又脆的“锅翘”,想起父亲在“灶火坑”死火里埋烧的让人流“哈喇子”的小鸟的味道。这就是童年的家。

由“间壁(毗)儿”想起东屋的大妈,想起大妈家墙根儿长着的几棵樱桃树,想起大妈端递过墙来的一水瓢的红澄澄的大樱桃;想起西屋三叔(shōu),想起自己有一回淘气没敢回家,是在三叔家吃的“后阴”饭,“黑介”就睡在三叔的炕头上,那才叫热乎;想起对门的大丫,嘴里呱呱地咬着“菇茑”、胳膊挎着篮子来找姐姐去挑菜,她俩整天泡在一起。一想起家就想起邻里。

说起玩伴,自个儿跟铁蛋儿、二狗他们可比姐姐、大丫她们强多了,姐姐她们就会“分线儿”“跳格儿”“歘大把儿”。“拧笛儿”“摔窟”“扔坑儿”“搧牌”“冲拐”“怼捶儿”“挤狗卵子”“下五湖”她们不会,我们却都会。最有意思的是在生产队的场里“来猫儿猫儿”,场里那几大堆的麦秸子垛早把它掏成地道战咧。儿时的玩伴是怎么也抹不去的记忆。

说起玩儿还有个好的去处,就是绕过村东向西南流去的小河。流水潺潺,杨柳依依,小鸟鸣翠,蛙声起伏。玩伴们在水深时“立洑”“狗刨”,水浅时挡埝淘鱼。还有一个偷着的着魔的事儿,那就是“扒瓜”。几个小伙伴洑水过河,钻过对岸的高粱地苞米地、再爬过豆子[kē](棵音),就是二大爷看着的瓜铺。瓜地里甜瓜、梢瓜、西瓜都有。趁着二大爷打盹的时候在瓜田边上摘了瓜原路跑回,然后在河边的高粱地里分而食之,那才叫甜哪!有时被二大爷发现,他高声斥骂,说是要打折我们的狗腿,说给家长。那么些年,瓜吃了不少,我们的狗腿也没挨过打,家长到如今也不知道“扒瓜”这事。成年了才明白,二大爷只是吓唬吓唬而已,他是舍得了瓜,舍不得打我们。家乡一情一景永远铭刻在心。

说起好吃的那就更数不尽了,现在的“缸炉烧饼”“刘美烧鸡”不仅上得了台面,而且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儿时不知情,就是知道那也是奢侈之物。难忘的品味还是那些家常便饭中的记忆:“咸菜条炒肉”“小鲫鱼儿熬酱”“蛤蜊炒鸡蛋”“卤虾油炖豆腐”“泠沥粥煲咸鱼”“熬饹馇”“粳米肉干饭”“盐蓿(xī)馅菜饽饽”“豆面儿菜”“疙瘩汤”“白薯蔫儿”等等。如今每回吃起都会忆起儿时的记忆,每次咀嚼就能品味出家乡的味道。因为这些饭菜中饱含着当年节日的享乐与幸福、饱含着父母的奖赏与慰藉、饱含着乡邻的友爱与帮衬。即便是再高级的饭店、再有名的厨师也做不出这样的味道,这味道只有在家乡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乡音就是这样具有魔性,使你我忘不掉家,忘不掉家乡,忘不掉自己从哪里来。

三、乐亭话是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方言是文化心理认同的重要符号,她不仅凝聚了世世代代天南地北乐亭人的乡情与亲情,更对地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的认同感,首先表现在最简单、最直接、最方便的交际工具——语言上,即语言认同。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族群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文化信息。乐亭话承载着乐亭几千年的民众生活,承载着乐亭人的情感,它的内在凝聚力是巨大而又无形的,它是沟通乐亭人族群情感的纽带,是唤醒他乡游子怀乡敬祖的符号。乐亭人在外地相遇,不用相对象式的盘问,无需“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的暗语对接,只要张嘴说话,我就知道,你,也是乐亭的。这就是语言认同的最好诠释。

民俗认同是文化认同的另一种表现。民俗是指民间民众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包括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民俗等等,是文化中最贴切人的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因而是一个族群区别于另一族群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认同重要标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方言既是民俗的载体也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乐亭话亦是如此。乐亭民谚“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头抹荞麦”“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说的是乐亭按节令生产的习俗;“好男不吃爷娘饭,好女不穿嫁妆衣”“老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说的是乐亭人的育儿习俗;乐亭话“下奶”“压家伙儿”反映的是亲朋之间交往的习惯;“摆茶架”“吊纸”为婚丧习俗中各自的一个环节。乐亭话承载的民俗远不止于此,还有众多。这些民俗文化是乐亭人多少辈共同遵从并传承至今的习惯,是乐亭人认同的依据之一。

地域文化的形成、记载和传播靠的是各地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方言,方言亦是地域文化认同的载体。乐亭民歌、乐亭秧歌、乐亭皮影、乐亭大鼓、评剧等是乐亭文化的典范,这些乐亭传统文化是乐亭域内的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用乐亭话创造、积淀而成的,它们当中含有的熟悉、亲切的乐亭韵味有着一种巨大的向心力,磁吸着乐亭历代的各界民众。这些乐亭传统文化是乐亭人文化活动的最爱、闲暇时的享受、年节庆典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是乐亭人从小耳闻目染、传承了千百年的文化经典。街道胡同里的叫卖声、盖房子的打夯歌、喜庆事的祝贺词、丧事中的哭灵调、乐亭大鼓的四大口八大句、乐亭影婉转悠长的韵味、评剧中的乐亭腔等等,喊一声、说两句、唱几口、哼一段,声声都沁入乐亭人的心髓,这些都成为了乐亭人文化认同的标志与情感的归属,这是其它方式所无法相比的。

  (作者陈贵民,乐亭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干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设置回复发布时间:(填写您想要此回复定时发帖的时间,留空表示立即发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管理员
:
dpaog090r5zhl9zapp@app.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11947

帖子13428

积分42087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